- +11
馬上評|二次選拔,讓師范生更多理想驅動型
近日,《中國高教研究》刊發的一篇研究文章顯示,公費師范生愿意從教的人數比例顯著高于非公費師范生,但也有人選擇違約,或因違約懲罰過重被迫履約從教。作者建議合理有效地將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范生調整出去,更好集中資源開展培養。
每年到了高考填志愿時段或大學就業季,公費師范生的話題就常常引發關注。不少學生糾結要不要填報公費師范生,好處是免學費、有補貼,就業更有保障,問題是如果畢業了不想去基層當教師,就要承擔高昂代價。
雖說人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可人的想法也難免隨著閱歷增加而有所調整。對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范生給出一個合理的退出機制,不僅是考慮公費師范生本人,也是對學生負責。試想,一個對教師職業缺乏認同的人,即便把他強按在教室里,恐怕也很難干好自己的工作、善待學生。
就目前的普遍狀況來看,公費師范生的退出門檻確實比較高。比如有的省規定,公費師范生如果在讀書或者六年服務期滿前退出,不僅要退還所有“三免一補”的待遇,還需要繳納約50%的違約金,且違約行為還將載入誠信檔案和人事檔案。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分人群幾年之內都不能考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制,代價不可謂不重。
這些懲罰措施的初衷可以理解,國家花費財力物力培養公費師范生,就是要充實和改善基層教育資源,是有重要意義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嚴格的約束機制,公費師范生可以輕易選擇退出、改行,浪費的不只是錢財,還有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原本更想去基層當教師的人失去了機會,而基層的教師資源也可能出現斷檔。
所以,一定的懲罰措施很必要,但懲罰嚴厲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慎重權衡的。比如是否可以考慮只退還學費和補貼、繳納罰金,而沒有必要計入誠信檔案?
值得一提的一個細節是,2018年,教育部出臺政策,將公費師范生的服務期由原來的十年改為六年。這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一個信號:要用剛性的制度約束確保公費師范生畢業后服務基層教育,讓政策的良好初衷得到踐行;但也沒必要徹底限制住年輕人未來的路,要給少數群體留有一個“后悔”的柔性空間,給他們多一個選擇,這是政策的人性化體現。
此次作者提出,相關師范大學在高考錄取前,應通過測評和面試,充分了解報考學生的職業傾向和從教動機,挑選出樂教、適教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加入公費師范生隊伍。在大學教育階段,探索建立師范生從教動機與從教意愿的監測機制,合理有效地將不適合從教的公費師范生調整出去。如此,通過嚴把準入關和建立動態機制,最大限度招錄和培養有志于基層教育的人才。
為了避免有人退出后可能造成的教師資源斷檔,可以如論文所建議的,開設師范生公費教育轉入渠道,二次選拔那些有興趣也符合條件的非公費師范專業甚至非師范專業優秀學生,補充進來。只要進出兩端保持好平衡,公費師范生的數量就可以保持相對穩定,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甚至可能得到提升。
要看到,近幾年報考教師資格證已成社會熱潮,報考人數10年翻了66倍,今年報名人數達到1144.2萬人次。如果這一懷有考教從教熱情的群體(作者將非公費師范生稱為理想驅動型),能多點人在大學階段就進入專業培養訓練,他們未來的教育水平和職業發展也將更有保障。
公費師范生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基層提供充足優質的教師資源。整體來看,這一制度的效果很好,絕大多數學生在報考時就有較明確的意愿,但確實也不乏少數人因各種原因改變想法。如果能建立更合理順暢的退出機制和二次選拔機制,讓合適的人去當教師,讓不合適的及時退出,這也是優化教師隊伍應堅持的方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2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