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
圓桌|歐委會通過“強迫勞動禁令”草案,地緣政治壓倒經濟?
2022年9月14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一份名為“強迫勞動禁令”的草案(全稱“關于禁止在歐盟市場使用強迫勞動制造的產品的法規提案”),建議歐盟采取措施禁止在歐盟市場上使用強迫勞動制造的產品。該提案涵蓋所有產品,包括在歐盟制造的用于內部消費和出口的產品,以及所有進口商品,但不針對特定公司或行業。該草案預計明年將成為法律,但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全實施。
在俄烏沖突和能源價格高企背景下,歐盟為何要倉促通過這樣一項法令草案?它和美國去年底通過的針對國外特定地區的“禁止強迫勞動法”有何區別?這將對歐盟產生哪些深刻影響?圍繞上述問題,幾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學者展開了圓桌討論,觀點如下。
學者簡介(排名不分先后):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彭重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后
韋宗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強迫勞動禁令”是一份怎樣的草案?
簡軍波:9月14日歐盟委員會通過的這項草案,可以視作對歐洲議會6月通過的有關“禁止強迫勞動決議”的回應,也是對歐盟委員今年2月提出的“全球體面勞動通訊”和一直推動的基于人權考慮實施“企業盡職調查”及推動通過“供應鏈法”等努力的一部分。
目前該草案尚處征求意見階段,并等待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審議。草案對違背強迫勞動禁令的具體針對對象和采取措施等內容尚未完全確定。比如是針對特定地區所有產品還是針對特定商品,是否包含第三國及其比例原則如何等,還需議會和理事會的反饋和最終決定。其懲處措施方面,歐盟和成員國如何協調和有效執行也有待完善。
彭重周:歐委會的反強迫勞動法案草案提出之后,不論是歐洲議會、非政府組織、還是歐美媒體,都認為這是一個較為“軟性”的草案。首先是目前的草案并未將任何特定的國家或地區作為法案實施的重點,而是涵蓋了全球所有強迫勞動制造的產品。這使得草案非常寬泛,如果以當前的表述通過,會對執行造成很大困難。而歐洲議會肯定會圍繞這一點繼續對歐委會施壓。
其次,當前的草案并未假定哪些產品是強迫勞動產品,而是假定所有產品都不是強迫勞動產品,并授予成員國發起調查的權力。有歐洲議會的議員認為這一流程耗時較長,不利于快速封鎖所謂強迫勞動制造的產品。
第三,歐委會的草案并未讓企業完全承擔舉證責任,即企業不需要主動證明其產品的供應鏈中不存在強迫勞動,而只需要在其產品受到成員國調查后再提出證據。
在之后歐委會與歐洲議會的討論和修改中,將圍繞這三個主要問題討價還價??梢灶A見的是,最后出臺的正式法案將比草案更加嚴格和強硬。
韋宗友:歐盟推出的這份強迫勞動禁令草案,在內容上和美國去年通過的一份針對特定地區的“反強迫勞動法”在性質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內容上有差別。它可以被看作是歐盟與美國相向而行推出的一份法律提案,也是美歐加強對外政策協調的最新案例之一。
草案宣稱保護人權,實則目的不純
簡軍波:從表面上看,該草案宣稱以切實保護人權,完善國際貿易規則,公正處理對外經貿關系為目的。如果真是這樣倒值得贊許?!胺磸娖葎趧印笔菄H社會公認的人權標準,遵循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憲章精神,符合國際慣例。但歐盟此一法案所采取的措施和目的不純,可能對特定國家、特定地區和特定商品造成嚴重歧視,并對全球產業鏈完整性造成傷害,惡化與特定國家政治關系,故外部社會應對這一法案保持高度警惕。
從最終目標來看,歐盟通過這一措施旨在提升其作為“規范力量”的影響力,在經濟領域打壓國際政治對手,最終體現其在地緣政治領域自主性和獨立性,在地緣政治競爭時代背景下,豐富對外博弈手段,提升博弈能力,盡管這可能造成自身對外部分經濟關系的“脫鉤”。
彭重周:盡管反強迫勞動是國際人權進程的一部分,歐盟的法案草案并不致力于規則與規范的進一步推廣,而是作為一種切割手段,試圖減少歐盟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貿往來。
韋宗友:從美國案例來看,美國的反強迫勞動有關法律是美國借口人權抹黑、打壓海外特定國家企業和政府的最新舉措。
2021年底,美國拜登政府簽署針對國外特定地區的反強迫勞動法案。該法案打著反強制勞動的幌子,對國外特定地區產品進行全面進口“封殺”。這一國內法對來自所指地區產品采取“有罪推定”,認為在特定地區“開采、生產或制造的任何貨物、器皿、物品和商品”,都應該被假定為“強迫勞動產品”,除非有“明確和令人信服的證據”作為非強制勞動證明。為便于美國執法部門貫徹落實,法案授權美國機構間強迫勞動執法小組(FLEFT)制定執行指南,防止進口來自特定地區的強迫勞動制成的商品,并為進口商發布指導意見。此外,法案還要求美國國務院與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及國際盟友協調行動,將產自特定地區的所謂“強制勞動產品”排除出全球供應鏈。
鑒于美國的“反強迫勞動法”對所有產自特定所指地區境內產品作出的“有罪推定”、對駁斥“有罪推定”的繁瑣規定,以及推動這一議題“國際化”的企圖,歐盟推動此草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標美國做法來理解。
歐盟對自身權力運用模式正發生深刻變化
簡軍波:歐盟委員會通過此禁令(草案),是歐盟在對外經貿關系中高度嵌入人權等價值觀因素的重要步驟之一,是歐盟試圖將“對外經濟關系政治化,用政治手段處理對外經濟關系”的典型表現。
彭重周:歐盟反強迫勞動法案的制訂,反映其對于自身權力的運用模式正發生深刻變化。歐盟自成立以來,長期試圖借助其世界最大單一市場的優勢改變其他行為體的規則和規范。不論是所謂的市場權力(Market Power)還是規范性權力(Normative Power),都將歐盟的經濟政策作為重要工具,并致力于推廣歐盟自身的管理規則和規范。但這些對歐盟權力進取性、擴張性的使用方式與反強迫勞動法案的實質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反強迫勞動法案本質上是歐盟一些成員和行為體迫切希望在強迫勞動議題上與美國保持一致,并對外示強的產物。因此這一法案主要代表了地緣政治的邏輯,而非規則與規范的邏輯。從反強迫勞動法案的提出可以看出,歐盟在處理對外(尤其是一些特定國家)關系時,越來越傾向于將地緣政治考量置于經濟考量之上,更多注重展現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并在各個領域與非西方大國競爭。地緣政治也使得歐盟面對更多來自內部的壓力,使其更傾向選擇與非西方特定大國競爭時進行相應切割,以應對內部強硬派。
“強迫勞動禁令”若生效會有什么后果?
簡軍波:該草案的出臺可能對全球某些地區的特殊產品甚至產業鏈造成歧視,從而影響歐盟與特定地區的經貿往來乃至惡化與相關國家的雙邊政治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技術性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以滿足歐盟特定意識形態標準,卻可能造成全球產業鏈斷裂,違背經濟全球化歷史潮流,對歐盟對外經貿關系產生潛在不利影響,傷害國際經貿合作和惡化國際貿易良性氛圍。
進而言之,該法案一旦生效,可能會對全球采礦、制造和食品等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及與此相關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造成困擾。譬如,國際市場上的可可粉生產鏈、棕櫚油產業、棉花采摘、礦石開采和相關對歐行業等可能因此面臨新的挑戰。
歐盟將與海外特定國家經貿問題政治化和武器化的做法,不僅嚴重干擾國際供應鏈穩定與安全,也將對國際政治造成新的沖擊。
韋宗友:我以美國的案例提供一個借鑒。2022年6月,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FLEFT制定的執行指南,正式實施該法案。執法部門一開始優先關注產自特定地區的服裝、棉花、西紅柿和多晶硅四大類產品,以及被列入實體清單的20多家相關單位。這極大地損害了特定地區的對美商品出口,也嚴重損害了美國與特定國家的雙邊關系。國際社會應對歐盟推出的這一法案予以嚴肅關注,對其與世貿組織非歧視原則的貿易規則相沖突的可能性也要進行認真研究,以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2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